2024年中秋夜,明月高悬,本是阖家团圆之时,龙口电站二次办公室却灯火通明。4号机组调速器系统突发油泵频繁启动异常,杨墨宇、杨宇航两位同志勇挑重担,在漫漫长夜里,专注梳理、分析大量数据,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低声交流,深入研讨每一个细节,只为精准定位问题根源。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悄然流逝,他们却浑然不觉疲惫。确定问题后,他们争分夺秒更换设备。调试时,更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经过持续6个小时不懈努力,调速器系统恢复正常。这一场扣人心弦的抢修,正是技术型班组“精研技术、攻克难关,持续奋战、久久为功”的生动写照。 2024年是检修部电气二次工段打造技术型班组的强基之年。为全方位提升班组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工段全员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紧扣公司“国家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精心打造一支专业过硬、作风优良、敢打硬仗的技术型班组。 思想铸魂 凝心聚力启新程 电气二次专业自动化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给二次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在理论层面造诣深厚,将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微机保护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烂熟于心,构建起稳固的知识体系;更要具备强大的实践转化能力,把抽象理论灵活运用到复杂多变的现实场景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二次工段的所有工作均依赖自身团队独立完成,这对其技术集成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从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到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再到后期的运维保障与技术升级,整个流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毫不夸张地说,电气二次工段堪称电厂的“中科院”。 为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创新驱动、效率提升、安全保障的优势,检修部与工段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落实公司党委关于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的决定”这一主题多次深入开展专题研讨,通过全面且系统的思维碰撞,决定通过打造技术型班组,以培训学习为双翼,冲破技术壁垒;以创新突破为利刃,破解顽瘴痼疾;以精湛技艺作护盾,守护生产安全。 培训赋能 夯实班组硬实力 策略创新,打造人才新梯队。这一年,电气二次工段直面班组人员变动难题,针对本专业四大系统,创新推出“432”专业配置策略:段长与专责需精通四门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掌握三门,新入职员工着力精通两门。通过这一举措,全力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且长效化的人才梯队,有效拓宽班组整体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覆盖范畴。为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工段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专业图纸入门培训,从基础讲起,让员工快速建立对各专业图纸的认知;进行现场手把手实操教学,老师傅们言传身教,帮助员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组织骨干一对一交流互换活动,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经验分享与技术交流,逐步搭建起跨专业的沟通桥梁,全力打通并疏活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微循环”。面对专业融合带来的诸多挑战,班组员工秉持自信积极的态度,在坚守原有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双管齐下推动自身能力与工作成效的共同发展。特别针对2021年后入职的员工,集中组织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培训以及现场专业调试学习。 培训助力,提升技能新高度。电气二次系统对工作人员基本要求是:技术技能要求高、知识技术更新快、工作精细、责任重大。为扎实推进班组建设,提高工作技能水平,2024年二次工段在部门指导下,精准制定培训计划,包含取证、能力提升、行业交流等多种方式,并百分百完成,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内部培训如火如荼。工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1+N”培训机制,以“师带徒”与“传帮带”模式为主线,不断拓宽N种培训渠道。比如引入情景模拟法,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取代传统授课形式,有效提升培训实效。在龙口线路保护校验工作中,宋洋洋甘愿做一个放风筝的人,任由徒弟郑智勇在广阔的技术天空中大胆探索、尽情翱翔。每当郑智勇面对复杂的线路保护装置,对校验流程或技术要点稍有疑惑时,宋洋洋并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放风筝时适时调整手中丝线一般,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他会巧妙地抛出问题,启发郑智勇思考,促使徒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郑智勇由此打开思路,在查阅资料与反复尝试后,成功解决难题。外部培训成效斐然。电气二次专业因其专业特点,培训成长周期较长,为紧跟行业前沿步伐,安排多人参加入厂培训,员工拓宽了技术视野,掌握了先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回到工作岗位后,迅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沈浩跃通过参加计算机监控培训,掌握前沿技术,涵盖智能监控算法、新型传感器应用及大数据驱动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优化等关键领域。这些知识储备,恰好与公司规划于2025年开展的计算机监控改造项目高度契合,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 技术攻坚,力斩荆棘创佳绩 技术先行,攻克艰难险阻。技术是攻坚克难的关键力量,为突破困境、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工段高度重视技术准备在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技术准备成为了攻坚克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2024年1月2日,龙口3号机组A级检修开工,发变组保护、调速器系统改造与首台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撞期,三大系统同时改造,这对工段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面对施工周期长、技改任务重、难点问题多、安全风险大的艰难局面,工段全员凭借对技术的执着与对工作的热忱,全力投入备战。早在改造项目启动前,工段便精心做好技术储备工作。一方面,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研究各系统的技术资料,积极与原厂家及行业内专家交流,掌握发变组保护的最新逻辑算法、调速器系统先进的控制策略以及励磁系统前沿的调节技术。另一方面,安排人员前往已经完成类似改造的水电站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其成功经验与应对突发问题的解决办法。此外,还开展内部技术研讨与培训,分享所学所悟,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改造期间,工段成员主动放弃休假,累计加班370多小时,从前期设计、施工准备到后期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凭借扎实的技术储备,他们精准解决了诸多难题。比如在发变组保护调试中,巧妙运用新掌握的逻辑优化,快速定位并排除了潜在的误动作隐患;在调速器系统改造时,依据先进控制策略,成功解决了调节不稳定的问题;面对励磁系统改造中的技术瓶颈,借助从同行处学到的经验,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管理优化,提升质效水平。这一年,工段以技术为牵引,全方位提升管理质效。在设备管理层面,编写完成设备设施状态评估报告及三年养护规划。通过深入的现场勘查与严谨的数据监测,对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磨损程度、性能参数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精确判断设备的健康状态,为评估报告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将每一项维护任务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跟踪任务进度。定期对维护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维护策略。在检修管理方面,深入贯彻精细化理念,从检修前充分的技术准备,到检修中严格的质量把控,再到检修后系统的经验总结,提炼技术改进要点,实现检修流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促使检修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在安全管理方面,以提升设备智能化为手段,从设备监测、操作防护、故障处理等方面,运用技术保障安全。2024年投运的厂用电6kV智能五防系统,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高度警觉的安全卫士,全方位、无死角地监控着每一次操作流程。它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构建起一套严密的逻辑判断网络,从根本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操作风险,为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创新奋进,激发动力源泉。工段积极推动全员创新创效,破解技术瓶颈难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组织成立了创新创效小组,定期组织班组技术骨干召开创新创效会议,积极收取合理化建议,真正让创新骨干的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的“金点子”结出“金果子”。同时鼓励班组员工立足岗位开展“五小”创新、QC等活动,把问题点作为改进点,将改进点作为创新点,积极探寻解决方法,形成“人人肯创新,人人能创新”的良好氛围。面对水导外循环控制系统停泵后报故障的问题,李龙仔细检查分析后,将问题锁定在PLC程序,并对逻辑进行创新优化,成功解决了故障误报问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年,工段全员团结一心,积极参与各项技术创新攻关,3项成果分别获得水利行业质量管理二等奖、三等奖,2项成果获得山西省“五小”劳动竞赛优秀奖,2人被评为内蒙古电力技术监督先进个人。新的一年,工段将聚焦万家寨计算机监控系统、110kV备用电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等重点项目,借助智能科技与先进算法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设备趋势预判、故障隐患预警,优化系统性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起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展望2025,电气二次工段将锚定新征程上的长远目标,坚定不移地以打造技术型班组作为核心抓手,持续深耕技术创新领域,积极引入智能化前沿手段。以技术为强劲引擎,驱动工段在创新发展之路上稳健前行,助力班组持续攀登技术新高峰,为枢纽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电站管理局 沈浩跃 杨墨宇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