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莫言
发布时间:2014-12-08 09:19:13   点击: 8790次  

  已经好久不曾读名著了,因为研读那些思想深刻的巨著需要有一种品味和耐心,而不是单单的敷衍和过场。常听人说几天就读了一本名著,看似读书人,可是不能细问,一问就露怯,书中除了那些热闹的情节,好像问不出什么,更谈不上什么读后感了。所以我特别佩服那些红学专家,穷其一生研究《红楼梦》,却谦虚地说只读懂了某一方面。
  我是个读书的懒人,正因为没有那样的研读精神,所以我从不敢说我读过多少名著。显现修养的外国名著也多是从电影或小人书中了解剧情罢了,很少碰及原著,因为时代、背景让我无法真正从圣经、教堂的大段描写中体会出上帝的神圣和对世人的教诲,这也难怪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三项大奖的史诗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在中国放映时会惹来笑场的局面。不是中国人的品味出现了问题,而是号称高雅的歌剧、交响乐离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太过遥远,就像外国人听不懂中国的国粹京剧一样,兴趣、品味是个人的事,评论家无需把这些现象上纲上线到道德、素质层面上。不懂就是不懂,没必要装高深,所以我更喜欢拜读中国接地气的著作,如路遥的《平凡世界》,梁晓声的《雪城》,他们描述的故事是我这一代人可以理解的时代生活。但尽管如此,我也只是拜读他们著作中的代表作而已。因为一个人他所经历的环境,感悟的生活是有限的,铭刻在记忆中的感动也是单一的,就像梁晓声的作品中,少不了那个用白桦树皮做成的灯罩一样,莫言的作品中,也少不了那丰乳肥臀的描写。所以我自认为无需把有限的时间耗尽在所谓的全集通读上,除非你有足够的空闲时间,除非你崇拜,除非你想成为某某学专家。
  如果不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从国际金熊奖走出来的农民作家——莫言,也许只能停留在我儿时《红高粱》的印象中:一群粗犷的农民伴着他们那乡土般质朴的语言,还有那历经屈辱而日久弥坚的性格。
  再读莫言,才能让人体会到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入围矛盾文学奖的《丰乳肥臀》号称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地把拉扯九个孩子成人的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抑或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尽管原始的情感成就了小说的动情之处,但对于保守的中国民风来说,无疑书名的大胆还是让人心生敬畏的。以前,我也只是片面地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应该是一种含蓄的美,一种深刻的美,过于暴露的美是一种媚俗,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但正是通过这些原始情感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之情。
  《生死疲劳》这部极尽赞誉之词的作品无疑是他多年写作的精品。他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土地是跟,土地是命,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他用“疯狂而贪婪地干一天活。”来歌颂以土地为生的勤劳的人们,也用“一个地主,如果对狗屎没有感情,算不上个好地主。”来颠覆以剥削、压迫为生的地主形象。没有人能如此深刻地触及到那个阶级斗争至上时代的心灵伤痛,没有人敢为无产阶级痛恨的地主老财叫屈,他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为善良、为勤劳、为冤屈去呐喊与奋争,他用他那犀利的笔锋划破了那个时代的脓包,他是如鲁迅一般的战士,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外国人眼里的幻觉现实主义是他幽默、睿智的体现。古人常以狐仙来揭露现实的真恶丑,他却通过驴、牛、猪、狗我们身边这些人类的朋友,用荒诞但又庄严的色彩渲染着生命力、自由和爱,刻画着现实的人类精神世界。他很真、很实,他可以把自己想成一头童趣盎然的猪,面对灾难、 面对离别他以人类的思维让这群牲畜集体嚎叫三分钟,借以向这些悲壮牺牲的同类英雄们致敬!他也可以调侃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农民,身在农村,却思念城市;出身卑贱,却渴望富贵;相貌丑陋,却追求美女;一知半解,却冒充博士。当人们惊呼莫言的未卜先知“猪满江”时,其实他只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生产、生存状况,当我们感叹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人的漠视时,我们与其苛求一个农民的思想境界的提高,不如去警醒世人的熟视无睹和官僚。
  “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些标志时代变迁的名词现在已经引发不了八零后的共鸣了。而虚构、娱乐的抗日战争片带给九零后的也只是格斗上的视觉冲击。我自豪我生长在七十年代,那时的电影、小人书都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些时代事件,弘扬着一种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一种社会正能量。而现在钱似乎成了评价艺术的唯一标准,魔力般地驱使着人们篡改着历史、穿越着时空,作家活跃的思维麻木在臆想的世界里,迎合在一路飘红的搞笑影片中,已经很少有人关注社会变革了,关注作为社会细胞的人思想的动态了。当然,也更少有人关注作为社会基础阶层的农民了,农村城镇化已经把这些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改造成了农民工。“民以食为天”没有土地,我们的泱泱大国何以为生,靠进口?还是靠房地产和炼油厂?自食其力者自强,人如是,国亦然。现代化的进程不能以牺牲土地、自然资源为代价,物质生活的富足亦代替不了精神世界的丰富。百年以后,当我们想通过文学这种东西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时,也许我们会遗憾地发现鲜有文章能够如此深刻、明晰地回顾历史了,这是一个和平年代的悲哀,酒足饭饱后人们关注的只是身边浮华的虚荣和贫富差距。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莫言,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无疑成了引领时代的先锋,在诺贝尔文学奖击发了文学热的背后,我们也在呼唤着下一个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也期待着还能有这样一席文学盛宴值得我们慢慢品味。(作者: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