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精神力量,谱写时代华章 ——红旗渠党性教育培训侧记 盛夏六月,似火的骄阳抵挡不了我们一腔热血。6月19日,全体学员继续汇聚在红旗渠畔,踏足青年洞、与红旗渠对话,感悟巍峨山碑所承载的精神内涵。通过一天的学习,全体学员深深认识到,红旗渠是一条渠,可又不仅仅是一条渠。它不仅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更是林县英雄儿女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精神丰碑。 靠前指挥,这是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 历史由人民创造,伟业靠人民铸就。学员们在访谈教学中集中观看了央视主持人专访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纪录片《巍峨山碑·杨贵篇》,详细回顾了红旗渠工程的决策和建设过程。杨贵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想,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大家共同抱着一个决心,冒点风险也要干引漳入林工程,只要引来了水,就不怕有人说三道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什么也做不成。”原林县县长、红旗渠建设工程后勤指挥部指挥长李贵儿子李晓红讲述父亲的忠诚正派,在物资紧缺、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李贵深入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组织群众自力更生,发动群众捐献物资,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杨贵、李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重重困难,也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他们靠前指挥,勇于担当,既择善固执,又敢于自我否定、自我修正,既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又严格家风、清廉自守,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历经十载在太行山的悬岩峭壁上凿出一条人工天河,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共产党员的答卷。 责任担当,这是热血青年团结打胜仗的生动写照 全体学员步行298级台阶、3300米渠线,来到红旗渠青年洞,体验式走完千里“水长城”,脚步丈量悬挂于太行山腰的人工水渠。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进口左侧为一条深沟,崖壁陡峭,西是一崖壁,像“弓”形,如同鬼斧神工一刀切,素有“小鬼脸,顶着天,山高鸟难飞,崖陡猴难攀”之称,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的施工任务异常艰巨,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只有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在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全凭人工开凿的时代,300多名青年毅然领命,苦战17个月,终于凿通了长616米、宽6.3米、高5米的青年洞。而这六百米,是血肉之躯与石英砂岩的对抗。这群青年遇见的时代或许不是最好的时代,但时代有幸遇见这样的他们。最困难的时刻造就最伟大的工程,青年洞开凿是青年建设者豪情壮志的奋斗青春的见证,是他们团结协作勇打胜仗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在困难历史条件下,他们不惧艰险、勇挑重任的奉献精神,敢于战天斗地的过人胆识、英雄气概,善于创新创造的创业担当。 巾帼英雄,这是坚韧铁姑娘不让须眉的生动案例 在互动教学真人对话《对话·红旗渠》中,我们认识了巾帼英雄郭秋英。当年,年仅18岁的郭秋英带领一群姐妹们组成的“铁姑娘队”参加了红旗渠一干渠十二支渠“换新天”隧洞的战斗,她带头抡大锤,打炮眼,跪着打,站着打,想尽了一切办法。她和她的“铁姑娘队”的队员们和工地上的男民工们一起比着干,大干苦干两个月,终于钻通了400米长的隧洞。在整个红旗渠工地,妇女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她们以绵绵的耐力和柔弱之躯撑起了红旗渠的半壁江山,为红旗渠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郭秋英为代表的为新中国妇女争光添彩的“铁姑娘队”的故事让人感动,其巾帼不让须眉的生动案例激励着新一代女青年人为了新时代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对话最后,学员代表为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红旗渠英雄献上最鲜艳的花朵,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让红旗渠英雄们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十年修渠岁月既造就一批党的优秀合格干部,又培育了敢想、敢干、苦干、能干的林州人民群众,他们以坚韧的品质、无畏的勇气、勤劳的双手,既建成了人间奇迹红旗渠,又铸就了红旗渠精神。我们将牢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只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办实事、解难题,党就不会忘记你,群众更不会忘记你”的谆谆教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用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情怀、坚守,积极投身打造工程管理国家队、推进公司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库区管理中心 李春霖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