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卫士】安全堡垒的坚实构筑者—电站管理局检修部王伟博
发布时间:2024-06-14 09:09:48   点击: 1905次  

王伟博_副本.jpg在水利电力生产行业,安全稳定是永恒的主题。自2013年入职以来,王伟博从一名懵懂新人逐步成长为电站管理局检修部的业务骨干。作为工段安全员,他始终恪守“安全第一”的理念,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业务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创新的工作方法,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十余年来,用奋斗书写青春,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和担当,全力守护一方碧水,共享黄河安澜!

以身作则、严格管理,促安全生产落实落细

“安全无小事”,王伟博深谙此理,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工作过程中,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次前往现场时,他首要做的便是整理着装,仔细确认工作服、防砸鞋以及安全帽穿戴是否规范。2021年夏天,龙口三号机组推导油槽内透平油水分严重超标,他负责抢修工作,即便是在气温接近40℃的发电机风洞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也一直坚持扣好衣扣、戴好安全帽。“你这样不热啊?”身边同事问到,他面带微笑的回答道:“再热也不能违章呀!”这种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充分展现了他执着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在项目安全管理上,王伟博始终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下在平时。他坚持每日深入现场进行巡查,每一个作业现场几乎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你这样不行啊”“注意你身后”“防火布铺好”......,他的声音时常响起,而别人整改后总会苦笑着回应:“就是不愿意看见你,不是这不对就是那不行。”正是通过他这样严格落实“不安全不开工、不安全就停工”“高风险作业全程管控、一般作业随时管控、加班时段强化管控”的现场作业管控总要求,严抓细管、务实求精,确保了一个个施工项目安全有序平稳实施。

别具匠心、积极进取,铸安全之盾牢之又牢

在日常工作中,王伟博总是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需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2017年2月的一个下午,他像往常一样走进中压机室,一号中压机停运后集污器突然喷出一股黑色液体,溅的设备和墙面到处都是。看着一地狼藉,他对同事说到:“这也太危险了,容易喷到人还污染这么大。”回去后他便翻出设备资料,借鉴旋流器的原理设计了油污收集装置,从此中压机室再也没出现过黑色油污,这一创新成果也成功获得了水利行业QC优秀成果一等奖。

创新不止在平时,更是在关键时刻。龙口一号机大修期间,水轮机桨叶需要翻身检修,然而重达八吨、外形独特且不规则的桨叶,使用吊带翻身作业存在很大安全风险,“这得改改了。”王伟博意识到改变吊装方法迫在眉睫。面对困难,他主动出击、积极思索,依据桨叶外形特点,精心设计了桨叶翻身吊具,这一创新举措成功消除了原有吊装方法存在的安全风险,并获得了山西省农林水工会“五小六化”竞赛二等奖。正是十余年坚持创新创造,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水利行业QC小组活动荣誉6项、山西省“五小六化”竞赛荣誉14项、发明专利2项的傲人成绩,使作业条件得以持续优化,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和成本。

薄技在身、胜握千金,强安全之基坚不可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王伟博深知只有发电设备设施稳定运行,才是最大的安全保障。龙口机组投产后,发电机油槽甩油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检修人,也严重影响着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王伟博作为设备的直接责任人,更知解决甩油问题的紧迫性,他不断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与同事们誓要攻克这一难题。经过八年的漫长攻坚,他们通过改进油槽结构、加装集油设备,终于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保证了机组良好的运行状态。

万家寨机组投产二十余年,面临着设备老化、缺陷频出、性能下降的严峻局面,尤其转轮裂纹问题刺痛着每一位万家寨人的神经,设备改造迫在眉睫。可是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王伟博作为工段业务骨干,主动请缨、勇挑重担,积极配合中国水科院开展机组稳定性试验工作,与科研工作者共同研究传感器安装部位和方法,经过连续的通宵作业,掌握了特定水头下机组运行状态的一手资料,为转轮早日实现改造升级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王伟博还负责龙口电站金属专业技术监督工作,他恪尽职守、全面细致开展设备监督检查和缺陷处理工作。机组转轮、导叶作为最关键的监督检查对象,因为多泥沙发电导致汽蚀严重,补焊打磨后还会反复汽蚀,王伟博和同事经过与设备厂家、科研单位深入沟通,引进了超音速碳化钨喷涂和不锈钢激光熔覆技术,彻底解决了转轮、导叶等关键部件反复汽蚀问题;他及时更新完善设备台账、上报监督报表和计划总结,以自身专业视角查找设备薄弱点、配合电科院开展金属无损检测工作,确保了受监设备全过程监督检验和安全稳定运行。由于工作突出,2019年内蒙电科院授予他“金属技术监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安全重任、笃行道远。回首万家寨安全生产的7000天,万家寨人主动“想事”,积极“做事”,以7000天的敢于“真抓”为笔,勤于“实干”为纸,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展望未来,王伟博将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他一定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牢牢守住班组安全生产这一前沿阵地,为打造工程管理国家队,再续安全生产7000天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